百色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及性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31 14:57:5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色旧石器早期最初发现时,数量和石器种类均较少。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及发掘,采集及出土了1万余件石制品。通过对这些石制品的研究表明,百色旧石器早期属于砾石石器工业,石制品具有以下特点: 原料以砂岩砾石为主,石英岩和石英也占较大比例。石器器形较大,多在10厘米以上;大多用砾石直接打制而成,石片石器较少;大部分制作较简单、粗糙,均保留有或多或少的砾石面。石器组合以砍砸器、刮削器、手镐、手斧为主;手镐、手斧和薄刃斧为特色器形;具有明显使用痕迹的石器不多。打片和加工石器主要使用锤击法,踫砧法也占较大比例;石器基本为单面加工,两面加工的不多见。石核大小悬殊,数量很少,多为自然台面,利用率低。石片大小并存,占石制品的较大比例, 10厘米以上的大石片也占一定比例;以自然台面为主,人工台面的不多;背面多保留有砾石面,经过第二步加工的较少。

  早期研究者认为百色旧石器类型只有砍砸器、刮削器和手镐,随着材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发现百色旧石器早期有不少标本应属于手斧,还有一定数量的薄刃斧,这说明百色旧石器早期不仅仅只有简单的砾石和石片工具,而是一个含有手斧的石器工业,具有西方阿舍利的石器制作技术。尤其是手斧,在制作技术、器物形态和年代方面都与非洲的部分手斧非常接近。1998年,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题为《中国灵巧的直立人》的评论文章,对百色手斧的发现给以简要报道和很高的评价。2000年3月,侯亚梅等学者在美国《科 学》杂志发表了题为《中国南方百色盆地中更新世似阿舍利石器技术》 的研究报告,报道了埋藏于右江第四阶地网纹红土中包含手斧等具有阿舍利技术风格的旧石器,为东亚早期人类在石器加工技术上与西方并无 优劣之分提供了有力证据,进一步指出百色旧石器是一个具有阿舍利技术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石器工业。这一研究成果是对美国考古学家莫维士提出的、在学术界影响深远的“两个文化”理论的严重冲击,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

  百达、大梅、那赖、那哈等遗址发现了新、旧石器地层迭压,旧石 器早、中晚期(晚期)文化的地层迭压关系;在大梅、那赖、坡洪遗址 等发现了用火的痕迹;大梅、那赖遗址等发现有石器加工场。这些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反映了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持续性,而且跨越时空相当长,用火痕迹和石器加工厂的发现反映了古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这些重要的遗存现象对于梳理百色旧石器早、中晚期的年代及分期,建立百色旧石器的年代框架和文化发展序列意义重大。

  1979年,地质学家在广西隆林德峨乡一洞穴勘察时发现了“隆林人” 化石,并于2009年进入研究视野。吉学平主持,白刊宁、黄胜敏等人参加的《中国西南方更新世全新世过渡时期古老型人类的发现》入选首届 《世界考古•上海论坛》重大考古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隆林人”化石距今11510±255年,是狩猎采集时代向农业时代的过渡阶段,兼具早期智人与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特征,并作出如下推论:

一、“隆林人” 是早期智人残存到最晚的记录,其生活的时期是现代人变异比较大的时期,可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代人的群体,是一种变异,是一万年前现代人中的“少数民族”;

二、认为“隆林人”可能是现代人与当地古老的群体杂交而成;

三、“隆林人”可能是新种。这是东亚古人类研究的重要成果,显示了东亚地区古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复杂过程,再次证明人类进化模式不是直线性的,而是树丛状的。


分享与传播百色历史,让百色人更了解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广西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广西论坛 ( 桂ICP备17012448号-6 )|Sitemap

GMT+8, 2024-9-27 12:22 , Processed in 0.39187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广西iso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