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柳州——有无互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6 15:46:1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柳州的商业交易离不开以物易物到以货币为媒介这一衍进过程。民国25年 《融县志》记载,直至20世纪30年代,“苗山一带实物交换之风现仍存在”,说 明初级贸易方式生命力的顽强。

  圩市的出现既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又助于商业的发展。“青箬裹盐归峒 客,绿荷包饭趁坪人”一《柳州峒氓》诗,较早地反映了柳州的集市状况和 商品交易的发展程度。正是柳宗元笔下的记载,使柳州甚至成为广西地区圩市 至迟建于唐代的见证。农耕时代,较小规模的商品交换即可通居家有无,社会 因此得以正常地运转。柳宗元所记柳州城的圩市其实是街区规模小、住于市中 经营工商业居民较少的“草市”,因为趁圩人要“绿荷包饭”,说明坪市上尚未 出现能满足人们饮食需要的固定店摊,而饮食店摊一般是市中固定店摊中最先 出现的部分,这也是自然经济自我弱化的表征。

  古代至近代柳州的重要圩镇多临水路,当然也有临陆路的,这反映了交通 运输在圩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柳江边上的柳州城、江口圩等,上游龙江与 融江交汇处的凤山,融江沿岸的长安、大埔、融水、和睦,三江的丹洲、老堡、 古宜、富禄等,以及洛清江流经的雒容、中渡,榴江畔的寨沙等,沙埔河旁的沙埔,在历史上由于水路交通运输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成圩镇。较为繁荣的圩镇一般都是各级行政建置的治所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民国以后,由于公 路运输的发展,一些临水而又有公路联通的集镇得到了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

  明末崇祯年间游历到柳州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粤 西游记》留下 了其时柳州城北门圩市的记载。他在 城内商铺中买到了碑拓,看到了用于交易的米粥、饼饵、龙眼、绿豆、杂米、芽菜、鲜姜以及菖蒲、雄 黄、山豆根、猪腰子、天竺黄、水萝卜等药材。城西门外沿江“犹多编茅瞰水之家,其下水涯,稻舟鱗次,俱带梗而束者,诸妇就水次称而市焉,俱从柳城、融 县顺流而下者也”——这反映了当时柳州城粮食交易的情况。“带梗而束”的 水稻,即今天所称的“禾把”。

  明清以后,是更多地带有工商业性质的柳州圩镇发展的重要时期。今柳州 市、郊西北原有一些小圩市,自近代以来,由于附近煤层的开采利用,这些小圩 市 >导到发展,形成较大的圩市——新圩,其主要功能就是为煤的贸易服务(参 见陶绍勤:《一年来的广西矿务》,载《创进月刊》第三卷第4期)。相似的情形 有北部山区林业县的圩镇,因为宋代这里就有了应木材输出而形成的博易场。

  圩市一旦形成,除非有更利于滋生钱物的地方,否则人们必定会将其固定 下来,周而复始地演绎着生财之计,圩期也由此产生了。
作为户西中部偏此地区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今人称为“桂中商埠”), 柳州城在商业 上的地往得益子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救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清末任柳州知府的杨道霖以为:“柳郡卖居全省之中,柳江环绕北接湖.湘,西通黔、滇、航路之便,下达浔、梧、粤东。凡在庆远、思恩诸郡县暨近属长去、 古宜、洪水、江口诸埠,一切转输、汇兑、贸易等事皆以柳郡为总汇之区。” “柳 州为由地一大都会,舟楫往来,交通便利,论商务之盛,实驾南宁、浔州而上。”

  境内圩期的确定一般是两种方式,一是固定某月某日,如甲圩在一、三、五 日,乙圩在二、四、六日。二是指间隔几日为圩。现在最多的是3日为一坪期。 据记载,到20世纪30年代,柳州大部分圩市已是3日一圩,三江林溪、同乐、 良口、富禄、老堡、古宜和柳州城等圩市,已到了日日为圩的程度。
与圩期相关的是圩日何时成市,何时撤市。府、州、县城内,旧时城门开 启至关闭以及趁圩者在路中所要历经的距离,制约着周边住民趁圩的时辰,遂 有“日中为市”的积习。可以说,民国时融县“除长安镇街商务较为繁盛外,余 均不过日中为市,交易而退”(民国《融县志》)的现象,在当今一些较小的圩 集并不难见。此外,一些特定的市场如牛市有自己的时节性:役牛时节属淡季, 农民卖牛的少;其他时节,大约在农历的十二月至次年三月,牛市则相对较旺。 农历五月有时也表现为旺季,农历的六月至八月,牛市趋淡。

  明、清以来,本地工商型集镇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广东、湖南、江西和福建 等外省工商业者的迁入,而其影响以广东人为最。外省人到柳后,在同乡聚集 的集镇建立同乡会馆以维系乡谊,协调工商事务。各地的私营工商业者还借助 于堂口、商会、同业公会等进行自我管理。较为出名的堂有广庆堂.联安堂> 融 庆堂等,后两者都以经营竹木运销为主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柳州知府 杨道霖依照清廷《商会简明章程》奏请设立柳州商务总会,以商议工商业的改 进与发展、调处纠纷和反映申诉、筹捐派款、平抑物价等为职任,是柳州最早 设立的商会。

  在商业占据主要地位的粵商,于柳州各地圩镇经营的行业大致有苏杭杂货 即绸布、海味、瓷器以及鱼肉杂货等,兼收购、贩运谷米等商品;有的还贩运 烟土,旧称“有东必有烟”;二是各类土产专门性收购的行店,如油料包括桐 油和茶油,烟叶、竹木、薪炭以及其他林农副产品等。光绪年间,粤商较多涌 入盛产杉木的大苗山区建立起杉木收购行,后来干脆整片购买山林而成为山主, 经营林木生产和运销,其中叶长发一家便拥有杉林100万株,占大苗山全部杉 木的三分之一以上;三是较大的手工业作坊,涉及木器加工、纺织、酱料制作、 谷米加工、烟叶加工、制纸和建筑业等;四是交通运输行业,主要是船运业。

  由于外省工商业者的进入,柳州城的商品经济和手工业都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一些街、巷名称反映了行业兴盛情况,包括以经菅江浙一带绸缎布匹而负 有盛名的苏杭街(今小南路),集散谷米的米行街(今柳江路西段)和谷埠街, 集散食盐的盐埠街(今曙光东路东段)和盐冲口(今三中路66号沿江一带),制售铁器的铁局街,经营生猪的猪仔巷(均位于今驾鹤路),专营薪炭、柴草的樵 家巷、柴行街(今西柴街),加工木材和制售棺材的寿板街(今长青路)等。有 的街道名称虽与行业无关,但它却是柳州颇有影响的传统商业市场,其中沙街 (今柳江路)曾是以经纪业为主,兼营百货、杂货、五金、仓储运输等行业的传 统市场;今立新路原名培新路,是金融业户集中之地;考棚街(位于今中山 西路)、文武巷(今龙城路西一巷)、桃花庄(今映山街)等街巷的纺织作坊生 产的土白布、白粗布、蚊帐布和毛巾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今曙光东路、黄村头、云头岭、太平中街、谷埠路等,是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史载清代乾隆年间,马平县(治所在今柳州城)有大小圩场20个。同时期, 融安县境内已形成大小圩场18个。此后至民国间,来自广东、福建、瑚南、江 西等地商人在融安县境内坐地经营木材、土产杂货、桐油、粮油、布匹、陶瓷、 烟酒、酱料、薪炭、中西药、文具,以及餐饮、洗染、客栈、经纪等商贸服务 业,其中木材、茶油和桐油为销售柳州、梧州、粤、港澳地区的大宗商品。长 安镇与其他工商业集聚的融江沿河集镇一样,过去以广东商人资本最为雄厚, 印证了“无东不成市”的说法。

  由于历史的.地缘的和交通方面的原因,至迟从清代起,广东藉工商界人士在柳州城内便占有较大比例。如现存清代《天后宫碑》中所能见到的230个商号(自然人)里,广东藉有18 8个,占81.7%,其余为福建人所开。成书子于1917年的日本同文书院所编《支那省别全志》(广西卷)也反映了这种状况:(清末至民国初年)“在柳州的商人几乎却是广东帮从贵州、湖南、福建、江西移居来的人也有,但几乎却没见有从事商业的。” “盐商却为广东人。”“茶商主 要为湖南人和云南人占有。”“来此地的客商有很多是由湖南、云南、贵州等地来的,从湖南来的客商,带来的货物以棉布、麻、茶为主;而贵州来的客商的货物是以丝为主;云南的客商则以药为主。”从目前仅见的民国1 7年的柳州总商会第十二届职员一览来看,当时入会的300多户中,粵藉商人占80%以上,广西占8%,湖南次之,其他省又次之。

  从行业看,当对在支配地位的平码(经纪)行、苏杭业也由粵籍人士占多。因为其对平码行所需的商品信息沟通、货物运输、银钱往来,不能不与梧州,广州和香港有密切联糸。苏杭业亦然。对交通运输业主要依赖水运,而纱布之来源,民国前多自彿山、广州,民国后由 广州、香港或上海转运而来,经中途转运或代购代销,粤人占了地利、人和两大优势。再次即为杂货业。一些较大商号,兼营平码行、成主营酱园(和源、福兴祥),其中京、海味均从广州和梧州转运而来。粵籍有人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在抗战间和战后有所更变。因其时湘桂铁路开通,柳州一时成为华南交易中心,各地商界人士在此经营。及抗战结束后,部分非粤商人落藉柳州,遂使“粤藉商人,不复能执牛耳也”(民国《柳江县志》)。

  从柳州到三江的柳江及其上游融江沿岸地带圩镇、粵、湘、赣商人大体相等。此外,在圩鎮中,粵藉人士多以径商为主,而地藉人士如湘、赣、闽藉人 士除经商之外,更兼手工,营造等业。据调查,辖县现存的清代到民国建筑较多为湖南人所建筑。清至民国,有不少湖南人在柳州城内经营木铺、打铁以及织布等业;在原榴江具城的寨沙镇,雒容县城雒容镇以及中渡县城中渡镇等地, 情况大致如此。

  除了固定的圩市,过去的交易还通过走村串寨的货郎担进行。明代嘉靖年 间(1522〜1566年),“贩者至,则寨寨传送护卫饮食,恐损一贩者,则诸贩不至。 是以虽绝栈深箐,贩者无所不历”(唐顺之:《沈紫江广右军功志》),所反映的就 是货郎进入山寨后受到人们欢迎的情况。2003年我们在柳南区太阳村镇四合村 大榨屯调查时,尚见有商妇用背篓背着一些布片、妇女服装在村中兜售,村中 几个老年妇女围着选购。与旧时的货郎担不同,这个商贩并不叫唤或者使用拨 浪鼓之类引人注意的物件,应是经常到此,与村民间存在着一种惯有的默契。

  货郎担并不止于贩卖,也有从事收购或者加工的。解放后可见到的收购货 郎,往往用火柴等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村民的鸡毛、鸭毛等。也有进村从事阉 猪、阉鸡等畜牧技术服务的。城区西鹅乡的村民说,解放前除了有进村补锅、磨 剪刀炝菜刀、卖灯草(以湖南人居多)外,尚有人进村从事缝补衣物等服务业。

  在商业经营方面,旧时的柳州沙街(今柳江路)平码行是十分有特色的。民 国时曾任职于柳州商会的刘郁卿先生在《我所知道的柳州沙街平码行》(载《柳 州文史资料》(四))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述(有删节):

  柳州昔日有城,城门早开晚关,商旅不便,一些商贩因就沙滩斜坡上建立简单的茅寮茶店,开办陶瓷铁锅、五金白铁、竹器棕缆、旅店饮食等行业,进而由船头中人(牙人)再发展到货栈商店,代客卖货,到清朝乾嘉年间,发展成行成市,形成“沙街”雏形。各行业中,以平码行的生意为最大。

  所谓平码行,是指辛亥革命前,商场交易,使用银两结算,平码行为代客买卖等业,一般均设有天平,当收入和支出银两时,用标准砝码过秤,以示公平准确,无所偏差,两不相亏,以此得名。民国以后,商场交易改用银元,物价和结账以元为单位,代客买卖的行业,要出公约,对买卖双方,均收佣金(手续费或叫服务费)取2%,即按全额加2%或九八折找数,故又称之为“九八行”, 个人做这种买卖的叫“九八佬”。1937年后应国民政府对全国商会的通伤,代客买卖行业一律改称经纪业,此行当遂又称径纪行。

  平码行几乎全是合股生意,与梧州、长安甚至广州、上海、香港均有联糸, 故信息灵通,又由于其货物是整批购进,整批销出(也有拆散批发),资金周转快。还与客商合资经营行商生意。经纪业对市场可说是双刃剑,它能繁荣市场,促进生产,但因投机性大,对市场正常秩序又起着破坏作用。
代客买卖,原是平码行的主要业务之一。买卖成交后,根据客人要求,可以代包装、付运、结账。

  长期有货物买卖的客商,可在平码行住宿,食宿不收费(兼旅馆业的收费)。抗日战争前的沙街的平码行,维持着一套常规的做法:客货到来时,即取样,或用紙条写明来货情况,让顾客选购。买主提货时按样品取货,与样品不符者可以退货。没有样品的,成交后到船上或仓库看样确定, 或先看货后仪价,看货仪价成交后,双方不能反悔,反悔要赔偿对方损失。

  货物成交后,平码行即在商品成交薄上注明月日、字号、成交商品数量、单价等字样,成交后双方恪守信用,以后价格涨落,均不得反悔。一般3日提货。稍有信誉的商店或者平码行,多数是取货后,牙期(旧历初二、十六两日)结账,少有失信者。一旦失信,以后自己只有现金交易了。货物已经销出,平码行不论是否已经收到货款,三到五天内一定结账,或代客购货,或找付现数,交原船带回给货主,货主自己带来的由货主自理。有交情的客商,退货物滞销时,还可在平码行预支货款,待货物卖出时再行扣还。

  委托平码行代购代销,货物到埤时。随行就市,不留盘,其价格买卖主权,完全由平码行决定(客人限价的例外)。平码行的买卖手,为了本行名誊,必然要维护自己客人的利益,不会随意批售或马虎进货。只是市场物价,时有波动,不是一定不变的。大米、油 类、黄糖、大豆、桐油、茶油、晒紙、香菇等农副土特产品,以及外埠进来的大油、食盐等,很多通过平码行进行交易。沙街的竹器棕缆业的米围、竹筷、棕缆、陶瓷、五金,生熟切烟、酱油、腐乳等行业,相应得到了发展。

  1938年前,柳州平码行的负责人及股东,多数为粵藉人士,既是广庆堂会 员也是商会会员,平码行的行规公约,交易糾纷,在柳州总商会即可解 决。广州、上海、汉口等大城市沦陷后,柳州人口增多,商业发展,平码行人 员和顾客,已不仅是广东人,平码行的老规矩,也因互相竞争,随时代而改变,如2%的佣金,有的少收一方的,或不收卖方而收买方的,甚至只收1%的。买卖改为秘密进行,不公开成交价格,柜台面不再设置成交薄。原来的牙期结账 改于发货收款。

  1944年11月日寇侵入柳州,柳州的经纪业几乎全遭损失。此后随着时局的变化,经纪业多数以自营为主,代客为辅,一些商号如万丰行、仁泰行、华兴 行、新记行、厚福行等,经营桐、茶油等大宗土特产。

  1947年以后,开业者少、 歇业着日益增多。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物价飞涨,市场交易均以光洋为本位,甚 至以大米、洋炒折算。大宗交易或拒收、或贴水,一般商店都不愿存法币过夜而转向抢购黄金白银外币,经纪业遂成西山落日。

  与上相关,旧时柳州城的竹木平水业,也是经营代客买卖大宗竹木产品的 经纪性行业,经营者在产地购买竹木,然后扎成竹木排,从柳江上游诸流放运 到柳州发卖,或经梧州往下至广州、香港。在交易场中,多是以木料为主,竹 料则销售给城区竹木器制造业用。在竹木平水业中,竹料仅占木料的2%〜3%„ 在大批木料中,销往广州、香港为数最大,有资料说一度占到七成左右。

  最初经营这门生意多是单独经营,独来独往,专事将木料从上游运往下游 出售。因为运木料出售利润可观,从事这门生意的人就越来越多。出于商务组 积协调和管理的需要,竹木商組织了“堂口”。最初的“堂”设在融县的长安镇。 随后转移到了柳州。主要的堂口有联安堂,为贵州、湖南、广西和福建等省区。

  “堂”为木商设有管理职员,从木商中收 取一定数目的佣金作为堂的开支。同一个堂口的商人常集合资金购买竹木下放 至广州、香港,以嫌取更多的利润。甚至一个堂口的木商购买另一个堂口的竹 木。上游放木排而至柳州的木商,也找他所熟悉的堂口发卖自己的木料以获取 合理的价格。20世纪30年代后,较小型的代客买卖木料的商行开始出现了。他 们代广东等地客商收购木料,收取一走的佣金和差价,从买进卖出中赚取利润。 达种“行”与“堂”不同之处是:“行”具备一定数量的资金,可以在不同季节 或是木料来源的多少中自行解决买或卖。不过,“行”多半是在接受客商委托后才买进卖出的。因此,他们还受买方或卖方的一定制约。由于这种交易形式较灵活,不像“堂”那样带封建性,所以,“行”出现后,“堂”就逐渐解体了。

  柳江上游运来柳州的木材,旧时分为白皮木和红皮木。白皮木为现今融安、 融水所产的较小木材,多为春季砍伐下来,树皮自行脱落,木料就呈白色。紅 皮木为三江和贵州省所砍下的大木料,多在秋季砍下,树皮由人工用刀刮去皮, 故木料呈紅色。

  谈到竹 木流转所用竹 木排,就联想 到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未 曾开通之前, 柳州的大宗商 品运输多靠水 路。水路运输 离不开.船、 筏、排等,清 末汽船使用以 前,柳江及其 上游、支流的 江面上,徐徐 上下都是上述水运工具。相当一些人家住于船上,长年靠水运维持生计。现在城区所在柳江 江面上也还有水上人家,只是专营运输的已经很少,而以打鱼、养鱼和兼作摆 渡为业。

  船家所用的货船,在首次启用时,过去和现在都会履行一定的开船仪式 ——船主会择吉日吉时,杀雄鸡以血绕船淋洒,并燃放鞭炮,鸣笛启航。
乡村的陆路运输工 具,牛车是最有代表性 的。在机动车已较多进 入农家的今天,它依然 是农家重要的生产、生 活工具,在柳江、柳城、 融安和鹿寨等县尤其如 此。人们从事开垦备耕、 播种、田间管理、收获、 加工、产品入市等作业 时,甚至走亲访友,多会 使用牛车。民国时,柳江 谷米运往城内集散,多 半也靠牛车。柳江穿山 一带还有用牛车接亲。

  牛车之外,马车在柳州城和各辖县乡村,也是重要的负载工具。

  有资料称柳州城过去有马车运输,是从抗战期间的1939年春开始的。那时, 抗日战争已爆发,柳州人口不断增加,客货运输频繁,而市区交通设施一时跟 不上需要。于是,一些原在平南县的马车便到柳州来参与运输了。当时的马车 是木轮的,车身上也没有设置坐位,与大板车差不多,只不过是用马拉罢了。后 来,马车逐渐改进,装上汽车胶轮,车上设置坐位。近时城内禁行马车之后,其 踪影我们只能在近城和乡间寻找了。当然,牛车、马车卸了车架或者不配车架, 依然是人(客)货运输兼用,尤其是马。古代柳州通往外地的驿道,驿马是官 办陆路驿站的配骑,无它不足以日行千里。

  人力运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运输方式的重要构成,但大多数情况下得 借助于工具,如肩挑(或扛)、背负、手提(或抬)、推、拉等。山区的民众常 用背负形式装运农副产品等,而山外则是拉、挑等为主。

  在林区,砍伐后的木材运输除简单笨重的扛运之外,还用搭架设轨方式滚 溜下山,大大减轻了体力劳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商业服务业中,旅馆、餐饮服务行业往往较能体现一地的民风。

  民国时,柳州城的旅店可分为酒店、旅店、客栈和伙铺四类。酒店设施最 好,如西亚酒店以及 后来的乐群社。房费 曾经收过每天2〜3元 东毫=旅店设备比酒 店差,不设餐厅。客找 又次于旅店,收费更低,一般客栈可包旅 客食宿,营业对象多 为行商。伙铺则是专 供旅客食宿的店铺,收费低廉,旅客可自 带米、菜在店铺自煮 自食,也可给老板承 包饭菜,住宿者多为 小贩及乡人担客。伙 铺所供多为统铺,有 的也设客房,但十分 狭小,仅容一张单人 床。谷埠街一带就有 不少这样的伙铺。

  清末以来,由于居柳粵藉工商界人士的引入,上酒楼喝茶之习己在柳州甙盛行。有茶癖的人,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忙着上茶楼(酒楼兼带开设)饮茶了。城 区内较有名的茶楼,在沙街有天然居酒家.新柳江旅店、天厨酒家,苏杭術(今小南路)安乐酒家等。抗日战争期间,柳江河北岸浮桥码头边的珠江酒家,开设早、中、晚茶市,早晨6点钟起卖点心、包子之类,中午兼饭菜,晚市則以饭菜为主。茶楼頋客多为中年人,也有休闲的老年人,很少女客。其中又以商人居多,使茶文换信息和洽谈生意。恭费是统一的,每位茶客收5分、1角。

  茶楼使用的茶杯,多为有盖的阔口瓷茶杯(抗战胜利后只提供普通茶杯)。备有绿茶紅花、龙井、铁观音、沱茶、花茶、普洱、菊花等茶叶。顾客上楼后,后生(招待)即过来招呼,问客人开什么茶?即将茶盅取来茶叶,冲入开水,放到客人面前。民国10年以后,由于讨收茶费不易,一般茶楼只供应绿茶、紅茶 (现在也只供应绿茶、红茶,间有菊花)统一价格收费,不供应其他茶叶了。茶楼的点心,有肉丸、包子、干蒸,虾饺以及油蚱的春卷、咸水角芋角等20 — 30 种,任客人选择品尝。根据点心价值,分装在大、中、小碟,由后生用大圆托盘盛上,用带挂在面前到客人面前推销。茶客餐后离去时,柜面堂倌,根据碟数及碟大小计数埋单。当时茶楼最干练的人才是唤埋单(結账)的柜面堂倌,他负责全楼茶客埋单,真是眼观六路,客人起立准备离去,或客人吩咐埋单,堂倌即会高声报数,“徕” X元X角(那时尚无结账单),让柜面收银员收银。堂倌要眼明,心算快,口齿伶俐才能胜任。如楼面后生少,堂倌还得亲提茶煲为顾客斟水。

  广州沦陷以后,日本飞机空袭柳州的次数逐漸增多,有时上午八九点钟,即有敌机空袭警报,茶楼客人闻警即匆匆离座出走,不要说堂倌喚数不及,就是收银员也手忙脚乱,頋此失彼,受到一定损失,经过几次,于是珠江酒家在客人坐下开恭时,即备一小方块木板,面上粘上纸片记上饮茶人数,要点心时记上点心数,凭记数结账,不用堂倌喚数埋单,是为柳州城饮茶有账单的开始。光复后,国华酒家在柳江路开业,开始在广州招聘了几名女服务员(女招待),是为柳州城内酒家有女服务员的滥觞,河南片也有了金轮酒家、金华酒家。酒楼的女顾客也逐渐增多,日趋开放了。但不备盖碗,只提供普通茶杯筷子,点心与战时差不多。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发行业, 其敬奉的祖师为罗祖,以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的罗祖诞辰日为祭祀日。旧规祭罗祖时不念祭文,只讲行规技术。洗头 时,师傅手先下水,试水温。剃头下刀从眉心上始,视头旋而定。刮胡子从上至下,自左而右。出家人的头要倒着剃,要在二十六刀半之内刹完最后半刀在眉心休刀。民国时用火钳烫发,但烫发的人较少,主要是演员、官绅太太和小姐。 挖耳不分左右先后,另有洗眼睛(洗翳)项目。上门服务费加倍,工资形式有钱、 亦有米等实物。给刚逝世的人理发,正常 工钱之外,丧家必定另给理发师傅红包 或者多付工钱。

  民国时,柳州有数家专门为红白喜事提供方便的店铺,其中最出名的要数 映山街斜阳巷里的董联声店铺,其业务范围包括头锣执事、抬盒、顶马、抬阁、 花轿、新郎新娘婚纱、棺罩、孝衣以及桌椅碗碟出租等。谷埠街刘木旺和陈小 杨其人代为跑腿,经办送帖联系等业务。

  人们至今依然能在城内听到“磨剪子咧炝菜刀”的吆喝。旧时从事此项手 工服务业(另有补锅)的主要是湖南人,也有“江西老表”等。一张长凳,盛 水的器皿、磨刀石或者砂轮,就可以成就这道工序。磨刀一般分成四道工序: 先在砂轮上打磨,再用铲刀削平,再用粗油石慢磨,再用细油石过光。据《柳 州晚报》记者调查,2004年底,在城内走街串巷从事这项传统手工业的尚有八 九人,而服务大户则是餐馆,收费一般在每把刀3元左右。

  农村的服务业还有在老人去世时做道场、打蘸的道师(本地人有称为他们 为“道师佬”者),也有帮助建房者、择墓者看地的地理(风水)先生。有时道 师佬和风水先生往往是同一人。这些人平常有其本业如务农为主,只是村民有 求时才出行。他们多半装成十分神秘、学问高深的样子,尤其在施展“法术”时, 口中念念有词,以旁人不知所云为至高效果。

  过去工商服务业的学徒制 也夹杂有习俗因素。如理发行 业,师徒关系的建立要有介绍 人在场,先立契约。学徒一般不 得超过18岁,3年内不得独立 从业,由师傅提供食住,每年配 给衣服2套。出师要办谢师宴, 把契约烧掉,原介绍人要在场, 以后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或春 节回访师傅。学徒要花相当长 的时间(多者在1年以上)来练 习摇手,要正手反手练习,目的 是练习剃毛功夫。

  新编《柳城县志》记载店 铺习业和学艺的习俗,虽未标 明存续期间,但延至民国时仍 有此习则是可以肯定的:商店 学徒年岁十四五时经人介绍与 店主签定合同后即到店实习, 俗称伙计。学徒期为3年。店主 管吃,每月发给理发钱,每年发 单衣2套,棉衣1件。

  年终除夕,赏封包一个(10元银毫)。三年届满为正式店员,仍需留店服务3年,每年年 终发给工资40 — 50元银毫,此后方可离开或自行开业,如愿 留店,工资另议。


柳州论坛,为柳州人提供相关资讯的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广西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广西论坛 ( 桂ICP备17012448号-6 )|Sitemap

GMT+8, 2024-9-27 12:25 , Processed in 0.52447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广西iso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