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柳州——生斯长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6 14:54:3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土社会中柳州缤纷多彩的民俗事象的构成,尤其受到来自中原汉文化的 潜移默化,当然这并不影响各少数民族葆有和传承有其本民族特色的民俗特征。 总体上看,境内各民族的民俗在交融中各同其同、各异其异。

  构成柳州民俗活动主体的汉、壮、苗、侗、瑶、回、仫佬、水、土家等族 民众,是一个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群体。目前,全市 有少数民族人口 180余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2%以上。所设的两个少数民族自 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在广西分别为这两个民族唯一的自治 县。自治县之外,根据少数民族聚居的情况,境内还设置了 6个少数民族乡: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富禄苗族乡、同乐苗族乡、高基瑶族乡;融水苗族自治县的 同练瑶族乡、滚贝侗族乡;柳城县的古砦仫佬族乡(广西唯一的仫佬族乡)。

  表 面上看,壮族、侗族等民族自古居住于本区域,是柳州的土著民族,而汉、苗、 瑶、仫佬、回、水等民族则系外地迁徙而来。实际上,定居这里的一部分壮族 和侗族民众,也有迁自市境之外甚至外省者,一部分则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同化而来。另者,所谓土著,我们不妨给他一个相对宽泛或者不太严格的理解, 即久居者自成土著。在新来乍到的移民眼中,原较长时间居住于本地的,不论 其原来是否移民,也被新来者视为“本地人”了。
除汉族分布于城区和各县外,各少数民族中,壮族主要分布在柳江、柳城、 融安、鹿寨等县及城区,是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除上面提到的四个县外,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壮族主要分布在三防、大浪、汪洞等乡(镇),其他少量与苗、 侗族杂居;三江的壮族主要分布在丹洲、和平、高基、斗江、洋溪、富禄等乡 (镇)的部分村寨中,其中和平、高基的壮族居民较为集中。

  旧石器时代晚期,柳州已经生息着以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晚期智人) “柳江人”为代表的先民,这也是目前所知柳州最早的土著居民。先秦,在这里 居住着的百越民族骆越族,可以推知为柳州壮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

  壮族由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与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等 少数民族同源于古代越人的西瓯、骆越族,后被称为“乌浒”、“狸”、“獠”、“狼”、 “土”等,南宋时始称“猹”、“撞丁”,明清时与“狼”、“布依”、“布土”、“布 沙”等并称,其中操北部壮语方言的壮族(含柳州壮族在内)自称“布依”,意 为“越人”。民国《柳江县志》卷二《民族》称壮族“盖其先民在百越时,因生 斯长斯,聚族于斯,绵绵延延相传,以至于今日也”。解放后,经过识别统一称 为僮族,1965年改称壮族。

  除土著外,柳州的壮族也有来自外地的。融水壮族先民约在清代康熙年间 从广西东兰、南丹和宜山等地迁入。融安县板榄乡的壮族韦姓于元至正年间从 庆远迁来。《鹿寨县地名志》记载该县四排一带韦姓壮族自宋代至民国间先后从 柳江三都等地迁来。

  三江壮族大都称其自明朝起迁自庆远、南丹一带,少部分说祖先于南宋迁 来;亦说来自庆远、途中不作停留。迁徙原因,一是逃荒躲难,二是屯堡兵。

  在明朝对怀远瑶民的大征剿中,从庆远等地土司辖区征调了许多狼兵来参战,战 后部分屯驻县境,且耕且守,世代相袭,成为今天三江壮族的先民。韦、覃、梁、 杨、伍、潘、骆、曹为该县壮族主要姓氏,而以韦、覃、梁姓人数居多。

  历史上不乏一些来自外地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经同化而转为壮族的。 如柳江计氏,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明洪武四年1371年),其祖上计国选随 军南征,定居今柳江县福塘乡寨上村。其后代计迁居柳州城罗池街。清初覃 遇春攻柳州城,计氏四散,有到沙塘、石碑坪落籍者,亦有回寨上村者,或到 雒容、平山、荔浦、象州和来宾定居,其中柳北区沙塘镇郭村,石碑坪镇古木村、 留休村(白石屯)均有计氏家人。由于久居此地,一部分计姓居民族属已转为 壮族,民国时丁口发展到600余人。柳江县百朋根林村的柳(来自福建)、敖(据 说来自江西)、徐(来自湖南)、沈(来自广东)、李、刘诸姓,原为汉族,迁居 根林村后因受当地壮族的影响,迄今已与当地壮族有着相同的生产、生活习俗, 相互交流亦用壮语,并自视为壮族了。
境内壮族除使用汉语等语言进行交流外,还普遍使用其本民族的语言。柳 州壮语属壮语北部方言,分别隶属于柳江土语区、红水河土语区和桂北土语区。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主要分布在林溪、八江、同乐、独峒、良口、洋 溪、富禄、梅林等乡(镇)和老堡、斗江乡的部分村寨。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侗 族主要聚居于滚贝(侗族乡)、中寨、四荣、安泰、大年、拱洞、良寨、洞头、 三防、汪洞和安陲等乡(镇)。融安县的侗族主要分布于长安、板榄、大将、雅 瑶、浮石等乡(镇),聚居、散居均有。

  侗族一般被认为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其先民被认为是古代的格越人,到隋 唐时称为“獠”,宋代称“伶”或者“峒民”。明代,“峒民”、“峒人”、“峒蛮” 逐渐成为对侗族的专称。清代多称为“峒民”、“峒苗”和泛称“苗”。民国时作 “洞人”、“洞家”或侗族。解放后统一称作侗族。自称为“甘”。值得研究的是, 三江、龙胜、融水三个侗族人数较多的县中,陈、吴、杨、李、石、唐、何等 侗族大姓,均称其先祖为明清时期由湖南、浙江、福建、贵州和江西等省迁入, 原多为汉人,少数为苗人、侗人和其他民族。

  《三江侗族自治县志》载三江侗族 来源有三说:一是从广西梧州一带迁来柳州,又迁到溶江流域及黔东南;一是 从湖南洞庭湖滨迁至湘西,再到黔东南,再进入三江;一是由江西吉安府泰和 县或吉水县迁到湘西,再到黔东南和桂北。林溪乡皇朝、亮寨、合华一带的吴 姓侗人称其祖先鲁、备、明、雄四公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逃难到贵州古州的远 口(今天柱县),后来雄公的一支迁到怀远的林溪、皇朝、亮寨、合华、平铺、 吉昌等地。良口乡和里、南寨村,独峒乡的独峒村,八江乡的八江村等地的杨 氏,亦说从江西省泰和县迁至湖南,再从湖南迁至怀远(今三江)。迁徙的原因 或为逃难躲灾,或为当兵做官。明朝为了靖边,实行拨军下屯、拨民下寨的屯 堡制,派遣了一些随军有功者充任世袭土司长官,这些长官和屯民多属江西吉 安府汉人。这些长官采取赐姓、联宗序谱等手段维护其地位,因此不排除有些 本地侗人自称来自江西吉安府者。而江西汉人落籍侗族地区的,与侗人交往通 婚,融合衍变,又被同化成了侗族。上述如果属实,则表明一方面起源于湘、黔、 桂三省区的侗族系土著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生活习俗和语言特征;另一 方面,明清时期正是汉族大量入迁广西的时期,今天的侗族很多大姓为当时从 外省迁入的汉人,在同当地侗人通婚、融合后而为侗族所同化,侗族民众则吸 收了汉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一些人因此改用汉姓。“最早来(三江)林溪 开山劈岭,成村立寨者为侗族中的吴、杨二姓。他们原系汉人,明朝前从江西 迁入湖南,逐渐变为侗人”(《广西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融水)洞安的侗族 也说他们原是汉族,因明末清初逃荒或逃避清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而从湖南或 河南迁来的,被这里的侗族所同化”。“原来洞安已有潘姓居住,他们是这里最 先的侗族。

  唐姓的汉人来到这里后,潘姓自愿到培地去,后来的唐姓的汉人又 把潘姓请回来,结拜成兄弟,和他们通婚,这样汉族唐姓就逐渐与侗族的潘姓 同化,成为侗族的成员了”(出处同上)。侗族姓氏有吴、杨、石、龙、梅、汪、 韦、覃、梁、潘、粟、陈、谢、谭、莫、张、陆、李、尤、傅、蓝、何、秦、王 等,以吴、杨两姓居多。

  聚居三江等地的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在建筑、衣着、家居生活等方面延 续着其独特风俗,以至于近时从事旅游产业开发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 风情看三江”的创意。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市内侗语属南部方言,其中都柳江(溶 江)沿岸的侗人操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其余地区的侗人操南部方言和第一、第 三土语。

  “款”是一种以地缘为纽带的民间自卫和自治性质的侗族社会组织,是氏族 组织和地域组织的结合,带有社会政治军事组织的性质;另指以款词、款约为 核心的各种习惯法。出自《广西侗族社会历史调查》的资料表明,它“产生于 唐代以前”,也有说出现在侗族的原始社会晚期。民国新桂系统治广西时,在乡 村推行保甲制,款组织才受到破坏。款组织普遍以村寨为单位设立,大寨设一 个,小寨则数寨设一个,数十个寨则设联款。或说款组织又有大款和小款之分, 小款是由邻近的数个或十数个村寨联合组成,大款由许多小款联合组成。在《从 前我们起大款》的款词中,有“头在古州(编者按:即今贵州榕江),尾在柳州。 古州是盖,柳州是底”的提法,意指其规模之大、地域之广。

  大款和小款均无常设机构,但有款首。小款首由各款的款众民主推选有威望、办事公道、熟悉款约并愿为众人服务的族人充当,大款首则由小款首的联席会议民主推选产生。 款首与款民之间关系平等,款民如认为款首不称职,可以随时罢免款首。款首 平时不脱离生产劳动,只是有事才出面处理,亦无固定报酬。当事人可视其事 处理难易程度及耽误生产时间多少,付给款首适当酬劳。

  款组织行事有“款词”、“款约”做依托,这是参与款组织的村寨共同制定 的乡规民约。从族规、族法到社会治安,民、刑事诉讼,生产管理,以及包括 各地的封山育林、保护庄稼等事项,都在具体的条款中加以规范,成为侗族社 会对外共同御敌,对内保持团结、维持治安、保护生产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 习惯法。清宣统二年(1910年),八江、程阳、斗江、古宜等地的各族群众,曾 在八江的坪王厢聚众开会,决定“起款”抵抗苛捐。款组织还曾经参与天地会 的活动,并与天地会的拜台聚义结合起来,武装反抗官府,被当时的统治者称为“款祸”。

  款词结构固定, 严谨押韵。过去,侗 族民众在春节期间 召开款会时,由款首 或推选的口齿伶倒 者念“款词”和“款 约”,对款民进行教 育,称为“讲款”。念 款词时要配以舞蹈 动作,做到形象化, 为此创造了“款舞”。 无论大小“款约”,对 于违款约者,均有明 确的处罚条例,轻则 处以罚金,重则开除 出“款”,甚至处以极刑。


柳州论坛,为柳州人提供相关资讯的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广西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广西论坛 ( 桂ICP备17012448号-6 )|Sitemap

GMT+8, 2024-9-27 12:21 , Processed in 0.62443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广西iso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