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历史 发表于 2024-7-31 15:22:56

百色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感驮岩类型主要是以感驮岩遗址为第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有岩鹅 洞、岜考、岩白山等遗址。主要分布在百色的南部和东部的洞穴及台地上。其陶器的器胎很薄、火候较高,以夹砂灰褐色陶为主,其次为红色和红褐色陶,也有少量的泥质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刻画曲线、水波纹组合纹较发达,也有乳钉和镂空。流行圜底器,存在部分圈足、三足器。其器形主要有三足罐、杯、高领罐、钵、纺轮等。石器和骨器磨制相当精美,少见打制石器,石器器形有斧、锛、镞、锛;骨器器形有 锛、凿、锥、矛等。其经济生活方式主要是采集、渔猎,可能有了原始 农业,并懂得了纺织技术。该类型文化的年代约距今4700年,是百色东部、南部原始文化的主要类型。

此外,驮娘江流域新石器的年代,由于石制品均为地表采集,未进行过试掘或正式发掘,根据石制品特征、综合地层等因素,初步推断这批遗址或地点少数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绝大多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一方面,驮娘江流域新石器普遍继承了右江流域旧石器晚期、右江流域和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砾石打制石器的文化因素,原料以砾石为主,加工方法多采用锤击法单面加工,反映了驮娘江流域新石器是对右江流域和红水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锐棱砸击技术最早发现于云贵高原水城硝灰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兴义猫猫洞遗址等旧石器中晚期遗址中非常流行,并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成为打制石片的主要方法。驮娘江流域紧靠云贵高原,锐棱砸击技术在剥片和制作石器中广泛使用,并成为重要的打片方法,因此,驮娘江流域的新石器明显具有云贵高原的一些文化因素。

百色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般分布在右江流域两岸的一级阶地(台 地)以及洞穴中,百色右江两岸大部分属于盆地,其周边分布有低矮的丘陵,中间地势较平缓,相对高差不大,比较而言,生活在这里的人类更容易获取充足的水源、食物,因此他们选择在这一带的阶地或洞穴居住。遗址的分布范围广,生产技术水平较高。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见于百色各区、县,除凌云外,其分布范围显然较旧石器时代更广,表明在该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不再局限于百色盆地,而是拓宽到整个百色,反映了该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比较繁荣。

从革新桥遗址出土有数量较多的制作精良的大型凹刃石凿,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而此前发现的这类石凿器形均较小,时代也较晚,说明该地区的石器制作技术和生产技术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此外,在感驮岩遗址第一期出土了编织物,说明早在距今4700年左右百色先民就已掌握了简单的编织技术。从感驮岩遗址发现有较多的竹子碳化物以及在革新桥遗址发现的大量的动物骨骼、牙齿和植物的果核,也可推测当时的百色应当是气候温暖湿润,林木密布,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繁多,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极好的自然条件。从各遗址出土的大量的石斧、石凿、研磨器以及动、植物的遗存等来看,当时人类可能仍过着狩猎、采 集、捕渔的经济生活方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色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