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历史 发表于 2024-7-27 14:53:12

可爱的钦州:让每度电进入到千家万户


解放后,钦州市的供电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在30 年代中期,钦州开始兴办电力,但是发展十分缓慢,直到1949 年,整个钦州仅有一台从德国购进的以木炭为燃料的10千瓦煤气单备发电机组,全市供电事业起点几乎是零。1951年成立钦县电力公司,改装1台美国产的汽车头烧炭的煤气机 带动40千瓦发电机发电,年发电量约2.5万度。1954年增加2 台各2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并将钦县电力公司改为钦县发 电厂。

1958年冬筹建大埠发电厂(即现在钦州地区电厂),后因国民经济困难而缓建,到1962年才复工兴建。1964年9月,第一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建成发电。1965年钦州地 区成立后,大埠电厂及钦州县电厂归地区行署管理。1972年 12月,新安装了4台汽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750千瓦, 年发电量1,500万度。1978年又动工兴建了 5号机组,1979年 10月安装完成并网发电,加上区直大电网的钦州变电站也安 装投产,两项工程发电量可以基本满足本市内城镇工业生产及生活用电。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增加,加上供电线路未有配套和管理机构不相适应,用电的供求矛盾不断出现。为了解决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的用电问题,钦州一方面抓火力发电的扩大,抓供电线路的改造配套,完善管理机构,钦州水利电力局增设机电股,同时, 对境内的三大流域进行水力咨源调查及综合开发研究,作出了分期梯级开发的规划,从60年代起,就着手发展小水斑。

1964年冬筹建板城水电站,1985年10月亡第一台75千瓦水轮电机组在板城投入运行。1966年,在大风江中游的那彭公社先后建成60千瓦担寮水电站、75千瓦的六湖水电站、30千瓦的 那彭大桥水站、100千瓦的长江水库电站。并将四座小水 电站并网运行,形成全市一个小水电联网的小电力网。在这期伺,还先后建成小董、大直、贵台、大寺、那蒙、青塘 等一批小水电站。

到1972年共完成小水电站装机36台,容量1,050千瓦。为了1972—1975年钦北灌区和南间水电站建成,装 机容量1,960千瓦。到1982年,全市小水电装机容量已达47 台,容量5,304千瓦。为了解决小水电的联网,1981年至 1984年先后建成南间至稔子坪、大垌至平吉35千伏输电线路 65公里,并相应建成了小董、平吉、南间3座变电站,解决了 钦州北郁的联网问题,使大寺、贵台、那蒙、大直、小董、 新棠、长滩、平吉等乡镇企业和部分农村基本上用上了电。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1985年 起,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供电公司的领导,把其作为周级机 构列为市政府职能部门之一,使全市电啰有了较快的改善和 发展。

首先,在钦州镇及郊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造工程,使 原有6千伏线路及配电变压器能并入大电网供电,在钦州镇及郊区除人民路以东至钦州河边一小片保留6千伏电压供电外,其余均改造为10千状供电并入大电网供电。同时,架设了城西、黄屋屯、江东、型钢厂、选矿厂、微波站、水泥厂等 7条10千伏线路和犀牛脚、那丽、城西3条35千伏线路;把钦州镇分为城西、城中、江东3个供电区,将原来以低压供电为主改压电环形供电。还调整和改造了部 分低压线路和计量表,初步改变了原有线路落后的现象。

其次,积极发展郊区乡镇变电站和新线路,不断扩大网区,为 实现全市并网创造条件。1985年以来,供电部门自筹资金350多万元,单位及群众集资250多方元,先后建成变电站3 座,35千伏输电线路4条及通往犀牛脚、大番坡、场、新棠、那思、那丽等10多条10千伏输电干线,建成城镇乡村分 支线路70条,实现了全市以城区为中心统一并网。近5年完 成的输电线路等于过去35年的2.75倍,新增的配电变压器等 于过去35年的1.32倍;1990年供电量1.2亿度,相当于1951年 2.5万度的4,800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爱的钦州:让每度电进入到千家万户